"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这句话怎么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6 13:53:44

恻隐之心: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通俗地讲,因为有恻隐之心,所以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而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则势必要对引发那不幸的根源表示一番愤慨之情,并且在以后自己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感到愤恶或者在做出了类似导致别人不幸的举动后对自己感到羞耻,这就是羞恶。恻隐之心是一种心理表现,是在感怀他人的不幸,同样羞恶也是一种心理表现,并且是在恻隐之心这种体验基础上的另一种升华。因此,"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儒家仁爱的一种表现,而羞恶之心则是古人认为的义的境界,对于有仁爱之心的君子,一定会对情意有所体会,才会内心充满仁爱,而这种人必定对于义有所理解,所以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仁义的表现;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其实,原文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翻译: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恻隐之心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就是说有“仁”,必有“义”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善心
而善心不外乎惩恶扬善,做到如此,自然就会有善恶的划分了,
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立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自然会愧疚,就是羞恶之心了.
也许一个人自认为是坏人,可是真正的坏人是怙恶不悛的恶棍.然而知道错的坏人实际是迷途的羔羊,需要的是自我调整和科学的引导,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